他,从一名无线电厂工人成长为博士、博士后、教授,在从教十几个春秋里,抗癌十年、三度手术,却没有落下过一节课。家住老闸北彭浦新村,离学校好几十公里远,两个半小时通勤……他早上5点半坐最早一趟地铁赶往9778818威尼斯临港校区,8点半准时到达;晚上坐班时间结束,回到家里已是10点半左右。本该好好保养的身体更显疲惫,他却说:“没事没事,能给同学们按时上课答疑就好。”
新学期,江友华教授又担任了《电气检测与节能控制》课程授课老师。他给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就讲学习态度要端正,破除学生“学得好不好都能进电力公司”的错误观念。4年前,同在这门课上,当课上到一半时,江老师脸色不好、语速变慢,这是他最近一次肝癌复发。而每当江友华再次克服病魔、重回讲台,学生们都发现一个更加乐观向上的好老师。
作为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得主,江友华教授在教师节前刚刚当选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
手术后5天内就出差并当天赶回
从上海大学硕士、博士毕业前,江友华曾在武汉无线电厂工作两年,2006年进入杭州钱江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3月来到9778818威尼斯,任教至今。算起来,年龄48岁,党龄24年,教龄15年。
2018年1月初,江友华刚经历了第3次肝癌复发的射频消融术,需要静养一段时日。但他一听说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筹划建立校外科研平台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在手术后的第4天就主动利用平时积累的企业关系,第一时间与各企业沟通。为尽快达成协议,他次日就与院长崔昊杨到外地单位洽谈事宜,搭乘早晨7点的火车,再坐晚上7点多的火车回沪,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事后,崔昊杨说:“像我身体健康的人面对这么高强度、连轴转的安排都有点受不了,江老师刚手术没几天就能坚持下来,真是敬佩啊!”
有人告诫江友华,既然生了那么重的病,就不要那么拼。“如果因为生病就在工作上心安理得地停滞不前,那么跟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江友华直言,“既然老天爷给了我活下去的机会,那么我就不能辜负这份幸运。”
根据数据统计,江友华并没有因为生病而要求学院减少课时,反而每年都达到学院教师平均课时的2倍左右,科研工作量也处于学院教师前列。2014年以来,江友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为“双碳”目标献出自己心血。
术后病床上改学生论文直到凌晨3点
肝癌反复发作、接受手术的这些年,即使午夜24时钟声过后,江友华仍能“秒回”学生指导科研。事实上,第三次手术期间,他还坚持在病床上帮学生改论文,直到凌晨3点。研究生论文中,最多被江老师批注过100多处。
教学中,江友华探索和创新“电子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本科生传帮带实训教学改革。他利用自己科研经费,亲手设计和制作信息类及强电类教学科研平台,免费提供给电子书院学生使用。近3年,他带教学生参赛,屡获国奖、市奖。
在满是电线电路的江友华课题组,“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在哪里”等主题研讨定期开展。他每月组织研讨课,让每位学生自由交流当月的生活、学习及研究情况。“一名教师如果只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无疑就像在生产没有方向盘的车子,是极其危险的。”
他喜欢在实验室里与学生讨论问题,不惜错过饭点,有时错过最晚一班回家的校车,只好从临港再坐地铁回家。学生们很心疼,他却习以为常。研究生陈博说,“江老师告诉我们,写论文可以使用团队实验得出的数据,这是资源共享;但绝对不能抄袭其他作者的数据成果,这是一个直接关乎人品的问题。”
每月上千元抗癌还当志愿者资助寒门
今年3月新冠疫情突袭上海,江友华在线完成教学工作外,主动到所在社区参加防疫工作。社区党委考虑到他的身体条件,婉拒其作为志愿者,但他坚称“党员带头”。为此,社区安排他负责自身楼栋的志愿者相关工作,不用去做“大白”。
于是,江友华第一时间建立楼栋微信群,挨家挨户统计报送本楼栋居民信息,上门分发自测抗原试剂,并统计和分发物资。尤其根据抢菜软件发布菜品时点,分别设置了不同时间的闹钟,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独居老人购置菜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江友华每个月微薄薪水除了供养家庭,还要支出上千元用于肝癌检查和治疗,但他依然坚持义务捐款。对于宁夏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小学的暖冬计划,江友华5年来资助多位贫困学生。“我少穿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而且我还有旧衣服、旧鞋子穿,冬天至少不会挨冻,”他真诚相告,“少出去旅游一次,少聚一次餐,却可以让贫困生穿得暖,有书读。”
对于他,前行的路有磨难,但也有诗和远方……“我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来源:上观新闻